查看原文
其他

城镇污水处理20年:涅槃后的新局

李艳茹 E20水网固废网 2021-04-27

精彩片花”双手奉上,

让我们一起走进环境产业去倾听那些背后的故事!

点击上图二维码 或 直接扫描文中直链 限时免费观看正片!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曾在《中国环境产业》说过:纵观数十年的发展与升级,环境产业就像一个伟大的传奇。公认有极大的前景,却从来没有真正壮大。如供水、城镇污水、污泥等等不同的细分领域,在产业大势的沉浮之中,也都有着自己独特逻辑和发展故事。E20环境平台特别挑选部分领域,结合产业脉络,讲述领域发展以及代表企业的故事,透视产业规律。本期特别刊发城镇污水市场,供大家参考。本文共分四部分,本篇为第四部分。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李艳茹


目录


Part 1  序曲

1、鹏鹞环保创业故事

2、文一波的中华碧水计划

Part 2  风口与机遇

3、首创股份与它的湖南模式

4、北控水务的混改样本

5、碧水源+创业板:资本与技术的盛大联姻

Part 3  做大的诱惑

6、东方园林引爆行业危机

7、11家名企鏖战温州地下污水厂:低价竞争端倪初现

8、卡车拉标书的阜阳水环境项目;资本狂欢的顶峰

Part 4  涅槃后的新局

9、外资半谢幕,光大水务收购青岛威立雅

10、环境民企遇挫,国资并购潮起

11、三峡集团与长江大保护

相关阅读


鹏鹞的创业故事与文一波的碧水蓝天计划城镇污水市场的风口与机遇:以首创、北控与碧水源为例城镇污水处理20年:做大的诱惑


Part 4  涅槃后的新局


在2017年,随着PPP的深化,环境产业似乎还在开足马力向前狂奔,企业、项目、战略,都显著呈现大开大合之势。从表面看,市场正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不过在一些动态背后,我们也可以看见一些以投资驱动的重资产龙头企业开始在悄悄向轻资产发展模式转型。2018年,PPP逐步规范之后,市场逐步收缩,适逢国家经济下行和金融紧缩,以东方园林等为代表的PPP市场激进企业开始陷入债务危机,行业收益严重下滑,多家企业现金吃紧,甚至流量净额为负,高速前进的产业市场犹如被猛踩了刹车。行业迎来深刻变革,市场重新洗牌。面对资本困境,不少企业投身国企,开始了自己与国企捆绑的发展涅槃。


仅2018年的前11个月就有11起“国资系”接盘民营环保上市企业的案例发生,如东方园林、环能科技、兴源环境等。2018年后,这一市场特征仍然很明显,碧水源、国祯环保等也都相继发布了引入国资入股的消息。


在不少企业遭遇危机的同时,也有一些企业由于谨慎保守的节奏而一定程度得以幸免。整个环境产业,在危机与机遇中震荡前行。


09 外资半谢幕,光大水务收购青岛威立雅


外资企业,如威立雅、苏伊士、金州环境等,都曾是中国污水处理市场的领先者和引路人,中国污水市场的发展得益于对他们的学习以及竞争。随着国内市场日益成熟,曾经辉煌一时的外资企业,面对成长起来的强劲对手,开始黯然离开,或进行业务收缩或战场转移。


2014年7月24日,香港-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宣布其全资附属公司中国光大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以代价人民币9,200万元向法国威立雅水务公司收购青岛威立雅水务运营有限公司78%股权及光大威立雅水务香港控股有限公司40%股权。收购完成后,光大水务将持有青岛威立雅99%股权及全资拥有香港光威,香港光威持有青岛光威污水处理有限公司60%股权。


青岛光威及青岛威立雅主要负责青岛污水处理项目(海泊河及麦岛厂)的管理和运营。收购完成后,青岛项目污水处理量将提升到30万立方米/日。青岛项目将由光大国际主导管理,进一步提升项目的管理与运营效益。


对于这则水业收购资讯,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威立雅在中国水务市场的发展线路图或许将呈现逐步收缩的趋势。这个老牌水务巨头的在华布局,以这样一种形式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外资队伍是中国水务领域最早的一股市场力量,早在国内环境产业尚未萌芽、需求刚刚释放之时,几家国际水务巨头便开始布局。包括德利满(苏伊士旗下)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国内市场;泰晤士水务于1989年进入中国;威立雅水务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通过其工程子公司OTV-Kruger进入中国,从1994年开始进入水务市场等。


吸引外企企业的最大的驱动力,便是初生的中国水务市场的较高回报率。关系国计民生的水务行业是一个投资可以旱涝保收的行业,赢利水平稳定。最早期,来自官方的数字表明,外商在中国的投资行业中,水务市场以24.48%的利润率高居榜首,但这个数字被威立雅中国区的高层坚决否定。


事实上,威立雅已是2002年国内水务市场洗牌的突围者之一。2002年底以来,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政策的逐步调整、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以及涌入者不断的不断增加,先行者的巨额利润正在被侵蚀,本土上市公司们也在一夜之间成长为最令人敬畏的对手,它们不仅资金强大、而且政府资源深厚。


“目前,中国水务市场的招标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几乎所有的参加者都会抛出惊人的价码。”威立雅北京代表处的一位事务经理说。“现在只要不低于10%的回报,洋水务应该都愿意投资。”2003年,国泰国际的联席董事张军红称。


在此情况下,各国际水务投资控股集团的战略发生了分化。以香港国泰、英国泰晤士、香港汇津等国际水务企业选择了在中国水务市场的收缩或完全撤离;而以威立雅、中法水务为代表的企业则在认真的市场分析之后,进行了战略调整,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开拓中国市场。


威立雅继续扩张着,并开始将其国际业务发展的战略中心转移至亚洲,而中国市场更是亚洲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仍然居于让国内企业仰望的地位,也是在中国最早尝试全面市政水务服务的商业运营商。2002年后的5年,是威立雅扩张最快的时期,并在2004年入选中国水业年度十大影响力企业之一。


战略调整后的威立雅,仍然保持着令人艳羡的收益率。2008年7月,威立雅在“中国水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披露,在这一年各类水务成本上升的时候,威立雅的收益数据仍是12%-18%。


这段时期的水务外资企业,对中国水务市场继续保有乐观的发展预期,巨大的市场甚至吸引到了新的外资企业进入。2005年8月23日,西门子工业系统及技术服务集团在上海宣布,正式进军中国水市场。当时西门子水务CEO罗杰乐观的预计,未来中国市场年度增幅将达到8%。


然而,几年过去,乐观的情绪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些进驻中国的外资水务企业不仅未能从水务巨头翘楚的位置上向“全球五百强”更进一步,相反,外资企业从长期把持的中国水务龙头老大的地位上一路下挫,难见复兴迹象。


2008年之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国际上也掀起了“国有化”的浪潮。这一阶段,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转变的宏观背景之下,中国水业一定程度地出现了“国企并购民企”现象。加上这段时间内出现的收购西安自来水公司折戟、溢价收购意图被质疑等影响,威立雅的市场战略逐步趋于保守。同期,外资的全球市场战略发生了重要调整,这种战略调整的表现是,至少不再投资不擅长的领域和项目,因而对中国新的水务项目更为审慎,收购步伐也明显放缓。


报道显示,2012年威立雅全球营业收入120.78亿欧元,其中亚洲市场贡献了16.2%。而据E20环境产业研究院2013年的研究数据,北控水务已经以2094万立方米/日的水处理总能力超过威立雅,成为首个水处理规模超过2000万立方米/日的企业,国内企业在水务市场开始领跑。在2013年的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榜单中,北控位居第一,威立雅第二,位列第三名的首创股份也距之不远。此外,以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民营资本也驶入了快车道,在水务市场上盘踞一席之地。


随着国内环境产业的迅速成长,原先只属于外资企业的高利润、低成本的优势开始逐步消失。一些国内企业,被资本市场认可为信誉好的优质客户,融资成本降低,以北控水务为例,其融资综合成本不超过5%,与外资已相差无几。其次,管理、用人本土化,以及鞭长莫及的垂直管理模式弊端,使外企优势也难以凸显。


最初吸引外资的高回报率,也在政策调整及竞争加剧中逐渐走低。10%以上收益率的水务项目如今已是凤毛麟角,在近年来的“环保+PPP”大潮中,看重回报率及风险控制的水务外资企业,几乎悉数选择观望。苏伊士亚洲区执行副总裁孙明华表示:“回报率到7%就算好的项目了,而现在融资的成本大约在5%左右,在规模大、时间长的前提下风险较大。”


此外,外资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急剧变化,甚至一些洽谈项目,外资企业根本不具备投标资格。再之后,复星集团和南京钢铁联合收购柏林水务在中国境内子公司柏林水务,GE将旗下全部水处理业务打包卖出,重庆水务将德润环境20%股权以44亿的价格卖给了深圳高速……


随着中国企业的日益壮大,国际水务巨头那一个个有点绕口的名字,已渐渐不再那么光环显耀。有人为之总结出了许多种原因,但都无法回避中国环境产业日益壮大,企业快速成长的事实。沉舟侧畔千帆过,万紫千红总是春。对于未来,我们还是应该抱有更多的希望和期待。


10 环境民企遇挫,国资并购潮起

我们的期望,不仅是针对外资企业的退后甚至离场,也基于近两年民营企业大规模的变局。


2019年6月,上市公司碧水源与中国城乡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及补充协议,作价28.69亿出让10.14%的股权,中国城乡自此成为碧水源的第二大股东。9个月后,碧水源宣布了变更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消息,如果能够获得批准,中国城乡将成为公司控股股东,际控制人将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


此前的两年内,碧水源经历了一路凯歌后的回落低迷。在2018年度及2019上半年,这个在业内看来相当灵活顽强的公司,业绩出现明显下滑。与大多环境企业一样,在国家去杠杆的大潮中,流动性变差,资金链紧张。


碧水源的股权变更在行业里引起了一番讨论,但也只是简单讨论,之后,便随着滚滚的信息流很快过去了。2019年中,大家对于环境民营企业的股权变动好像已经习以为常。


在2015年时,环境行业发生了一起并购交易: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启迪科技服务集团为主的四家公司,作为战略投资人,受让桑德集团持有的桑德环境29.8%的股份,桑德环境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清华控股,交易涉及金额约70亿元人民币。


这起并购在当时被称为“史上最大并购案”,刷新了2014年12月北京控股有限公司30亿元人民币收购金州环境投资股份有限公司92.7%股权的交易纪录,以及首创集团51亿元全资收购新西兰TPI NZ(Transpacific New Zealand)公司的交易纪录。


同时,它还有着更多层面的意义。一些人把它看作一起“大型混改”,一些人则认定它具有“国企并购民企”的含义。但无论是哪一派,当时的环境市场所散发的气息还是乐观而积极的,并对“启迪桑德”这个新生儿怀有期待。“这宗并购将在中国环境产业发展史上产生深远影响,会推动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桑德联手清控,是‘孵化+投资+并购’模式的重要开端”,行业人士表示。


在此次交易之前,桑德在港上市公司遭遇做空、原定的定增计划被迫放弃,水务资产整合计划宣告失败。引入投资者,成为桑德“积极推进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开始,行业认为这起并购只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件事”,直到三四年后,大家才恍然发现,这场交易其实是产业大势变动的开端。


从4万亿投资开始,政府对基建拉动经济的热情高涨,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渐蔓延至环境产业,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成为少量能够承受起重资产之重的行业之一,引发了一个不长不短的繁荣期。在水十条、海绵城市、PPP等契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环境企业选择通过融资、负债将企业规模做大。而不论是社会层面还是环境产业,基建拉动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


在2018年,“去杠杆”的力度和领域进一步加大后,这些企业遇到了相似的资金链危机。另一方面,风头正劲的环保板块,已成为国企多元经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上佳选择。由此催生了环境领域的一系列股权变动事件。


2018年8月,三聚环保发布公告,控股股东海淀科技的股东北京金种子创业谷科技孵化器中心,将其持有的海淀科技2%股权无偿划转给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划转完成后,海淀国投持有海淀科技股权比例达到51%,成为其控股股东。


2018年10月,环能科技控股股东环能投资、实际控制人倪明亮同北京中建启明企业管理有限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中建启明将受让环能投资持有的环能科技1.83亿股股份,成为环能科技控股股东。


2018年10月,天翔环境发布公告称,四川铁投集团将支持公司债务重组、重整等工作,同时双方拟在水务、固废处理等环保业务领域展开合作。


2018年11月,中金环境发布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沈金浩及股东沈洁泳与无锡市市政公用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意向协议》。如正式协议最终签订,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无锡市政。


2018年11月,美晨生态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拟从自然人张磊,变更为由潍坊市国资委控股的潍坊市城市建设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18年12月,东方园林公告称,实际控制人与北京市朝阳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旗下的盈润汇民基金签订了《股权转让框架协议》,转让不超过总股本5%的股份。


2018年12月,铁汉生态拟通过大股东转让股份的方式,引入战深圳市国资委100%控股的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转让完成后,深投控将成为铁汉生态第二大股东。


还有更多。在一两年的时间里,碧水源、博天、国祯环保、博世科、三维丝、美尚生态、中原环保……等多家行业知名水务民企,作出股权转让的决定。


进一步拆分来看,2018年发生国资入股环境民企事件中,40%为技术类企业,没有做任何类型PPP,即事件与PPP无关。而在与PPP相关的剩余60%重资产企业中,大概70%开展水环境景观工程类PPP业务,而PFI模式成为主因的比例又达到78%,这些企业在前些年PPP高速增长阶段借助承接大量PFI项目使得业绩大幅增长。总体来看,这一轮PPP中新增类型--PFI模式结合资本泡沫的大起大落,构成了环境领域这一轮企业并购的主因,而工程类PFI退潮所引起的连锁反应更是导致环保股票在2018年出现踩踏事件的直接原因。


与水务民企的“消失”相对应,多地地方政府/地方国资控股的环境企业正相继成立。省级层面,已有河南城投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辽宁省环保集团、陕西省环保集团、浙江省环保集团、山东环保产业集团、山西省环境集团、江苏省环保集团、广西环保产业投资集团等,市级/县级则数不胜数。


带有公用属性的环境产业,在市场化进程中,几乎每次宏观调控和经济低迷,都伴随有产业内“国长民消”的忧虑。但毫无疑问,这一次的风,看起来比以往每一次都要强劲。有人对此较为悲观,认为产业做大了也就没有民企什么事了;也有人认为一部分企业或许会在产业的大浪淘沙中退出,但也将有一部分真正贴近需求的企业不断崛起。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PPP双库专家薛涛分析:“虽然中央要求竞争中性,但是如果涉及投资运营,由于融资能力差异,国企央企与民企的并购整合是必然现象。但在不太需要资本的地方,比如技术工程设备等,民企反而有优势。民营企业可以扬长避短地参与运营属性较强并适合自身融资体量的PPP竞争,同时,d类轻资产业务模式适合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参与,比如环境监测、垃圾收运、河道治理中的可移动装置等。”


“目前遇到的困境,恰好预示着环境产业即将进入更好的时代。”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认为,这将是一个新时代,一个需求真实、消费理性、注重效果的新时代,最伟大的环境企业也将在这个时代下产生。


11 三峡集团与长江大保护


但很多人估计都没有想到,在环境产业各路诸侯经过30余年的竞逐混战后,三峡集团会成为行业里的主咖。


201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生态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保护长江的蓝图正在绘就。作为长江流域实力最雄厚的共和国长子,三峡集团也自然被提到了特殊地位, 2018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三峡集团新的战略发展定位文件,明确三峡集团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基础保障作用、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


这也意味着三峡集团在新时代有了新的战略发展目标。按照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的最新提法,“三峡集团要在水资源相关产业大显身手,两翼齐飞,不仅要做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而且要做最大的生态环保集团。”


从后来的项目信息及企业动态中可以看到,在流域治理板块,三峡集团独树一帜,拿下了水环境后半场的大多数项目,并通过合纵连横将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带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


三峡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从2019年全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来看,“长江大保护”工作都将是重中之重,牵动着越来越多环保企业重点市场部署的步伐。之所以提出“共抓大保护”,实际上关键不仅仅在“保护”,更在于“大”,由于原来点状的治理模式不足以支撑系统,所以要从整个流域、整个区域,整个大环境上,从更大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来重新考量长江保护问题。


在系统治理这一层面,治污不再是单个项目的事情,治理主体所遇到的困难已经远不止于单点中的设计、建设、资金、技术。“长江大保护”任务之下,行业太需要一个平台去落实国家政策层面要求,关注省市、部委等各方的管理诉求和利益诉求以获得更多支持,整合系统机制和服务能力,为系统化治理制定规则,和其他行业进行合作等等。这个平台需要体现国家意志,需要有高于行业、甚至高于部委的视角。


2018年以来,三峡集团前后签署了几十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快马加鞭地牵手了一大波新老朋友,努力实现合作、互利与共赢。由于合作企业阵容强大,被行业称为“三峡集团的豪华朋友圈”。经过数年的积累和梳理,2019年6月5日,长江生态环保产业联盟宣布成立。联盟汇集了产业相关的最精锐力量,将多家头部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咨询机构、环境企业、建筑公司纳入其中,E20作为环境产业的生态平台和国家智库,也成为联盟成员中的一员。


“长江大保护”,资金是基础。作为“长江大保护”核心的筹资平台,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于2019年11月正式成立,这个由国家发改委与三峡集团共同设立的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募集资金200亿元,未来计划形成千亿级规模;2019年10月,三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北控金服(北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还联合成立了“长江绿色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此外,在长江生态环保产业联盟中特设“金融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入列金融专业委员会,为大保护基金提供支持。


在优越基因及行业地位的带动下,三峡集团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的沟通要更加便捷顺畅,为推进区域联合打下基础。2018以来,三峡就与长江经济带沿岸的湖北、湖南、重庆、宜昌、九江、岳阳、芜湖等地的地方政府签署大量合作协议,并与环境部、水利部、发改委、证监会等部门进行了全面沟通及深度合作。


对照“长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的大目标,可以发现,目前当前的水环境治理还有诸多短板需要补齐。管网、截污、污泥、水系生态多样性营造等等。此外,“共抓大保护”的提出,恰逢环境产业寒冬之际。企业爆雷、项目烂尾的情况并不少见,导致在清旧账的过程中“次旧账”的产生。由于涉及空间广、任务重,在探索长江大保护治理过程中,三峡集团几乎能够遇到环境水务企业遇到过的各种痛点。


由于要解决的问题更加系统综合,三峡也必将面对环境企业未有过的、更接近本质的困难和压力。包括带动社会资本,解决资金回报问题;探索流域综合治理机制,厘清点和面的关系;发挥大业主专业化能力,推进技术的适应性落地等等。


毫无疑问,解决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问题,需要中国三峡集团、环境技术类公司和重资产公司共同摸索。由此出发,三峡在2019年后,进一步地探索了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联合,豪掷逾50亿元铺开了一张壮阔的资本版图,通过协议转让、二级市场吸筹等多种方式,与多家环境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和利益共同体。


典型包括:纳川股份(10.57%)、兴蓉环境(5%)、北控水务集团(9.06%)、武汉控股(19.90%)、浦华水务(40%)、国祯环保(11.63%)、旺能环境(2.61%)、洪城水业(4.11%)等。此外,据官网披露,目前三峡集团已对接上游重庆水务、泸州兴泸水务,中游武汉水务、长沙水业,下游安徽六安水务、江苏省环保集团、南京水务等15家地方水务平台,确定8个平台股权合作方案。截至2019年底,三峡集团已选定20个股权投资项目,总投资额154亿元。可以预见,这样的大手笔还在继续。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曾就此专门撰文,他认为长江大保护不是一家央企能够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以政府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公众共同参与,才能很好完成的任务。


2018年5月,作为我国唯一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中节能也被中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确定为“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 以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全产业链处理为重点,致力于提升长江大保护污染治理水平。


傅涛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环境产业诞生了不少大型环保公司,它们在全国范围内拥有数量庞大的环境项目。不过,这些项目之间只有资本纽带和微弱的技术支撑,没有形成强烈的逻辑关系,没有真正强大的运营平台,也没有形成系统。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些公司还只能说是体量大的小公司。未来期待真正的大公司出现。


而三峡集团和中节能或许就是这样的大公司。据说很多地方政府已经与三峡集团、中节能集团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城市特点和问题寻找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而环境产业原来那些领先企业,也将会以合作,甚至竞争的方式,各自进入长江大保护的大海之中。


深度领域观察系列文    






鹏鹞的创业故事与文一波的碧水蓝天计划

城镇污水市场的风口与机遇:以首创、北控与碧水源为例

城镇污水处理20年:做大的诱惑

生机盎然:农村污水市场 野百合也有春天(上)

生机盎然:农村污水市场 野百合也有春天(下)

柳暗花明:中国污泥产业 十年孕育 十年耕耘(上)

柳暗花明:中国污泥产业 十年孕育 十年耕耘(下)



近期热文    






重磅!固废法最新修订!9月1日起施行(附全文)

黄润秋:坚守人生的追求与信念

50+央企涉足环保产业,万亿市场盛宴争相入席

从2019年报看水务环保上市公司发展状况

PPP遇冷,环保企业钟意EPCO项目!多家上市公司加快布局

生机盎然:农村污水市场 野百合也有春天

818 国中水务污水厂被政府强制接管背后

自破记录,深圳太猛!又一个83亿的环卫PPP项目招标啦


“E20水网固废网”公号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若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联系刘女士微信:776856470。


编辑 |刘影、徐冰冰

统筹 | 谷林





2020年,E20研究院重磅发布系列报告,近日推出:《中国市政污水提标改造-商机密报》。本报告为系列报告对各省(市)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受纳水体、处理工艺等维度进行系统分析,以此预测各省(市)未来提标改造的空间,以期为圈层企业提供商业机会参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